当前,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科技人才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变量。在我国,越来越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过80%。充分释放青年人才创新潜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要命题。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建立更开放的制度架构、更灵活的资源配置机制、更包容的创新文化,形成人才成长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充分释放青年人才的创造势能。
重构人才成长路径。近期,高校部署DeepSeek大模型引发热议。以DeepSeek—高校联合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研发平台,正在颠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需求前置、场景沉浸、实战育人”的机制创新,该平台实现了应届毕业生到技术骨干的蜕变周期缩短,训练成本降低。这种“真问题、真场景、真攻关”的培养模式,让青年人才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同步完成知识迭代与能力跃迁。类似的创新实践还有宁德时代与高校共建的“未来能源研究院”,其“三螺旋”育人体系——技术攻关、专利布局、产业孵化,累计培育青年工程师1200余人,推动12项关键技术产业化。这种深度耦合的协同机制,使人才培养效率提升,专利转化周期压缩,不仅加速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更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多维赋能体系。在深圳坪山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青年人才经历了工程转化能力、国际标准意识和创新项目管理的三重能力锻造:通过“揭榜挂帅”攻克微型激光雷达模组技术,锤炼工程转化能力;参与欧盟CE认证流程,培育国际标准意识;主导天使轮融资路演,掌握创新项目管理能力。这种立体化培养模式,使基地入驻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南京“扬子江菁英计划”的创新实践更具启发性,该计划构建了“技术经纪人+创业导师+金融顾问”的赋能铁三角,为青年人才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程护航。这一模式已成功培育出3家独角兽企业,其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充分印证了系统化赋能机制的有效性。要建立多维度的赋能体系,推动青年人才不仅在技术上快速成长,更在市场意识和国际视野上显著提升。
破解协同创新梗阻。当前,产学研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评价机制错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将技术标准制定、专利商业化等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学术贡献度+产业影响力”双轨考核机制,引导科研人员面向产业需求开展原创性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资源配置碎片化也是制约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因素。要构建“政府—平台—资本”协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如设立10年期“耐心资本”基金,采用“里程碑式”注资模式,保障重大攻关项目的持续性。借鉴“政府领投+跟投激励”机制,为青年人才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推动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构建可持续生态体系。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创建“创新飞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离岸研发中心,实现人才“旋转门”机制。华为“2012实验室”通过“教授+工程师”双聘制,年均产出核心专利超500项,为这一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这种模式不仅能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还能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完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试点“专利孵化合伙人”制度,允许青年人才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成果转化,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回报和发展机会。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创新要素的精准匹配与价值溯源,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帮助青年人才更便捷地获取资源、开展合作,加速创新项目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