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沙雅县在“源头把关”“过程培养”“激励保障”上下功夫,扎实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本土化”工作,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突出源头把关,选优“本土基因”。考核选拔“识才”一批。完善建立村“两委”成员信息库,全面分析现有“两委”班子成员的年龄、知识结构等情况,择优依法选配84名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年轻干部,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回引返乡“引才”一批。摸排掌握辖区政治思想好、专业技能精、带富能力强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联系本人、走访家庭等方式,围绕发展空间、待遇保障等利好政策,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吸引11名优秀人才回村选任村党组织书记,施展才华、回报家乡。筛选储备“蓄才”一批。构建党组织书记储备机制,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等方式,按照近、中、远梯次顺序,从村干部、毕业大学生、致富能手中储备435名后备人选,充盈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蓄水池”。
突出过程培养,提升“队伍活力”。注重实用精准“教”。整合县乡党校、技工学校、远程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将党建业务、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内容纳入重点培训课程,采取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形式,安排95名农牧民村党组织书记及435后备人选全覆盖轮训10天,全面提升综合能力素质。聚焦短板拓展“学”。利用乡村企业车间、农业示范基地、旅游示范村等平台,打造26个村党组织书记培养示范点,分批分期开设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课程,推行“培训+观摩、自学+互学、实践+历练”组合式培养模式,帮助农牧民村党组织书记及后备人选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搭建平台相互“比”。按照“一季度比思路、二季度比措施、三季度比进度、四季度比成效”的擂台比武工作举措,2024年以来,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优化基层服务管理”等方面开展农牧民村党组织书记及后备人选擂台比武24场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突出激励保障,激发“干事激情”。注重政治激励。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做到应推尽推,实现12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打破“身份壁垒”,有效畅通职业上升渠道。强化待遇保障。探索村干部层级化管理,推行“基本报酬+工龄报酬+年度绩效”的待遇结构,按照“五个好”党支部创建等级结果,将村“两委”正职工资由4200元增至5985元—7300元、副职工资由3130元增至4648元—5760元,有效提升岗位吸引力。鼓励创业带富。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奖励机制,将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20%用于奖励村干部,形成村干部报酬“基本报酬+业绩考核报酬+奖励资金”模式,推动“村集体收入+村干部报酬”双增收,有效激发村党组织书记创业带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