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远相知,
不道云海深。
【讲话原文】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2013年,我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蓝图初步绘就,成果逐渐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相识相知,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
——2019年4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出处】
与君远相知,
不道云海深。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唐)王昌龄《寄驩州》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给远在驩州(在今越南境内)友人的诗《寄驩州》。诗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超越距离的深厚情感:深远辽阔的云海虽阻隔我们于千万里之遥,却阻隔不了彼此相知相通的心灵。诗句落笔千万里,意境开阔,含义深远,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交友之道的精髓——心灵相通。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知心”首先需要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平等交往,其次在矛盾解决中相互尊重和理解,最后达成语言、行动、情感的默契以及心灵的共鸣。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引用此诗句,意在表达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同心协力、携手并肩、共创未来的深厚情谊和坚定信念。
“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饱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基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已深深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形成了中国人民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形成了具有文化底蕴和民族风骨的优良外交传统。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中华文明“和合”理念是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以“和合”理念为精神内核,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崇高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及追求“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人类正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付出巨大牺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持久抗战,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经发表就迅速从亚洲走向世界,成为1955年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的基础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指导原则,并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同世界各国交往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论断,坚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倡导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智慧,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指明了正确方向。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传统“和合”理念在当代的升级与实践,彰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
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是关键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作为“五通”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中国自古就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将民心视为天下之本。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很早就提出并倡导“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睦邻友邦”“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思想,重在争取外邦人民的尊重和好感。新中国成立初期,即使自身极其困难,中国也大力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从而赢得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也因此取得了“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奇迹。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群众路线、群众观念植根于外交工作实践,高度重视对外领域民心工作,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民心相通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贯通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
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无论是强化“硬联通”,还是加快“软联通”,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同共建国家达成“心联通”。十多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心联通”持续深入,一个个“小而美”的项目不断落地开花,一件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故事持续书写。这充分证明,“心”相通,便是“路”相通。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站在新起点上,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体和智库合作、民间交往等,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以民心“相知”“相通”克服不同文明间的“云海深”,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架起一条人文交往、文化互赏的民心相通之桥,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高目标
面对当前国际局势乱象频生、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坚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才是人间正道。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新征程上中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2023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实践平台、提供了实现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旗帜鲜明地倡导“同球共济”的精神、开放包容的胸襟、合作共赢的愿景,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传统窠臼,开辟了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深化各国政策沟通、促进全球经贸发展、深化人文交流以及保护生态等方面,“一带一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渐走深走实,不断造福沿线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了深厚的平台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历史发展大趋势,又充满困难和挑战,是一个兼具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历史过程。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时,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危机此起彼伏、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稳步推进和持续构建仍然困难重重。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所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携手打造和平发展的大格局,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人间正道上携手前行,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