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锚定乡村振兴新坐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了清晰蓝图。驻村干部作为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乡村发展的“先锋队”,肩负着巩固脱贫成果、激活内生动力、推进治理升级的时代重任。须以“驻心”促“振兴”,在扎根中厚植为民情怀,在破题中淬炼实干本领,在创新中激活发展动能,真正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振兴胜势。
立根铸魂,以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合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组织。驻村干部首要任务是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将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要聚焦“班子强”,通过规范组织生活、健全议事机制、培育后备力量,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要着眼“队伍活”,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强化党员教育,以“设岗定责”为抓手推动作用发挥,让党旗始终飘扬在产业发展、矛盾调处、民生服务第一线。更要善于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语言,用“田间党课”“板凳议事”等方式凝聚共识,构建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治理新格局,让乡村既有秩序之美,更有人文之暖。
靶向攻坚,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梗阻。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需以辩证思维把握“输血”与“造血”、“守正”与“创新”的关系。驻村干部既要当好政策“执行者”,精准对接财政扶持、项目引进等外部资源,更要成为转型“设计师”,立足村情绘制“资源图”“问题树”“路径表”。面对产业基础薄弱、人才流失等共性难题,需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三产融合,将传统农耕与电商文旅嫁接;以人才矩阵理念搭建乡贤智库,培育本土“田专家”“土创客”。特别要注重激活群众主体意识,通过合作社联农带农、积分制激发参与,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干群同心谋发展”。
淬火成钢,以躬身实践锤炼硬核本领。“驻村”本质是“助村”,能力厚度决定帮扶效度。驻村干部须跨越“三道关”:破除“过客心态”,在走村串户中读懂“无字书”,从家长里短里察民情,于方言土语中听民意;破除“经验依赖”,既善用机关思维统筹规划,更遵循乡村规律柔性施策,在土地流转、扩粮减棉等敏感领域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破除“本领恐慌”,主动在维护稳定、纠纷调解等急难任务中经风雨,在直播带货、品牌运营等新赛道长才干。唯有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向群众请教,以“解剖麻雀”的韧劲向实践学习,方能练就“十八般武艺”。
躬身力行,以实干担当诠释为民初心。乡村振兴不是“文件振兴”,驻村干部须以“钉钉子精神”把蓝图落到田间。要力戒“痕迹主义”,多些泥腿走访、少些表格留痕,多些现场办公、少些会议空谈,真正把精力投入到修渠筑路、产销对接等实事中;要敢接“烫手山芋”,在集体资产盘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深水区迎难而上,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打基础利长远;更需树立“交卷意识”,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效果清单,让每项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检验。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方能在乡村振兴答卷上写下厚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