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新疆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新建成的幸福新区干净整洁,新区墙上绘着“灾后重建暖人心 永远感谢党中央”的标语,村民门口铺上了平坦的柏油路,家家户户插着国旗、挂着大红灯笼,张贴了春联和福字……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2024年1月23日凌晨2点09分,新疆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造成1761户(栋)房屋受损,近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44亿元。雪山见证,托河铭记。地震发生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阿克苏地委坚强领导下,乌什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奋力投身抗震救灾工作,做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多亏党的好政策,持续为我们建设抗震房”
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统筹联动、协同配合,全力落实核灾救灾、排查隐患、维护秩序、引导群众等工作,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转移群众、及时抢修供水、供电、供暖、通讯、交通等设施。
不等不靠,顽强拼搏。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深入现场指导救灾,由党员干部带领的房屋震后应急安全鉴定队伍奔走在村村巷巷,他们顶风冒雪,仔细摸排群众的房屋受损情况。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党员突击队队长托合塔尔拜·托乎提吐孙回忆:“当时余震不断,但没有一个人后退,大家挨家挨户排查,背老人、抱孩子,把群众转移到临时安置点。”不少群众感慨:“这么大的地震,无一人死亡,得益于共产党的好政策。”
近些年来,新疆乌什县实施的抗震安居工程,让全县4.5万户群众均住上了抗震烈度达8度以上的安居房,这些安居房在此次地震中没有一间倒塌。自2022年接到地震预警以来,乌什县各级党组织常态化排查抗震不达标房屋,拆除部分危房,对安全不达标房屋喷涂“非安居房,不得住人”警示标识,杜绝了抗震不达标房屋住人的情况。各级党组织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科普活动,做到抗震减灾意识深入人心,使得群众在地震发生时临危不乱。
“3个月住进新家,党把承诺变成了现实”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抗震救灾工作一结束,阿克苏地委、乌什县委将灾后重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为迅速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各级党组织把3个月完成重建作为目标,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防范,带领党员干部逐乡、逐村、逐户起底式开展震损评估和隐患排查,对受损的住房、道路、桥梁、学校等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收集群众对重建安置的意见,并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明确牵头部门和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按照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标准,编制灾后重建方案。从纪委监委、住建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成立督查组,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进度关、廉政关和安全关,将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成受灾群众的放心工程、安心工程、暖心工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明确原址重建、进城安置和搬迁新区等安置方式,结合受灾区域人口现状、户均收入,科学确定建筑面积和补助标准。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以民为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不到3个月即完成原址重建房屋209栋、搬迁新区41户、进城安置42户、维修加固房屋714栋、放牧点安全住房411栋。
“当初村党支部给我们说要3个月把房子建好,我们心里还没底,现在3个月就住进了新家,没有党员干部的日夜奋战,不可能这么快住上新房。”搬进新居时,群众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家园里,日子比震前更红火”
旧岁已别去,新颜焕眼前。在幸福新区的文化广场,村民们欢快地跳着麦西来甫,卫生室里的“党员义诊员”正为老人量血压。该乡博孜村受灾户肉扎洪·玉素甫指着新建的标准化养殖场高兴地说:“政府不仅帮我们盖房,还新建了养殖小区,现在我的羊也住上了‘安置房’。我和老婆还开了这个商店,我很满足!”
在幸福新区建设中,统筹考虑城乡融合、生活配套、防灾减灾等因素,乌什县编制搬迁新区住房建设规划,同步将水电气、医疗教育、日间照料、便民商店等公共服务纳入规划,极大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依托灾后重建项目开发建筑工种岗位2000余个,积极引导灾区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参与家园重建,有效降低因灾致贫、返贫风险。灾区群众纷纷表示:“党和政府给我们建成了新家园,自己啥心都没操,相比地震前条件更好、更加便利、日子更红火了。”
在距离县城近百公里的别迭里牧业点,今年57岁的肉孜·萨迪克正在新搭建的安全棚圈里查看小羊生长情况。“去年地震,棚圈坍塌压死了100多只羊,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又搭起了新棚圈,目前存栏250多只肥羊,这日子一天会比一天好。”
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党委书记刘莉说:“党旗插在哪里,哪里就有希望!尽管灾后重建工作很艰难,但群众的笑脸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这片震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正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