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组织工作
  4. 人才工作
  5. 详情

夯实新质生产力技能人才支撑

日期:2025-01-2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体:

核心提要

●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引导高技能人才及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技能攻关、技艺革新等活动,协同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难题

●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推动“以技提薪”落到实处,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高技能人才是连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重要桥梁。近年来,江苏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向“新”而行,创“新”提“质”,充分用好用活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夯实技能支撑。

建设技能型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社会风尚。政府重视、社会崇尚、人人学习,才能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真正给技工“C位”,让技能“流行”。推动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工作质量和效果更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探索技能型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制订技能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根据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定期发布急需紧缺技能人才需求清单,优化调整技工院校结构布局、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培训补贴目录。积极探索创设高级技师学院(大国工匠学院)、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灵活多样的举措,加快培养一批直接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技能和乡村振兴等领域,采用直接认定、评审遴选、跟踪培养等方式,组织实施卓越技师培育计划,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领军人才。聚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立就业意愿识别和技能短板诊断机制,打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服务”全链条模式,健全就业培训上岗率、职工培训稳岗率、创业培训合格率等质量评估体系,为产业链精准提供集引进、培训、评价、交流一体闭环的技能人才供应链。

培育技能型企业,壮大中国制造、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多形式、多途径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技能型领军企业。重点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标识度的技能型企业,加强对职工技能水平、收入待遇与企业效益关系的研究和实践,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围绕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综合采用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项目制方式、职业培训券等,实施针对性、实用型技能培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快速响应机制,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评价技术资源目录,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创新企业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破格晋升和直接认定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标准条件,拓展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人才攻关联合体建设,鼓励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面向社会征集并发布急需紧缺技能需求,引导高技能人才及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技能攻关、技艺革新等活动,协同解决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难题。推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融合技术技能资源优势,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技能型教育,拓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共赢路径。一技在手,终生不愁。当前,现代科技革命带来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必须适应形势、抓住机遇,持续改革探索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新型培育模式。围绕“1650”产业体系建设,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高水平学校联合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技能联合体,深化校企合作、调整专业布局,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采用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培训,贯通课堂资源和岗位需求。深化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主体管理、双基地育人,鼓励企业和技工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技工院校或产业学院,开设冠名班、订单班等。大力推进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师资建设,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积极推进“技术师范教育+岗位实习+企业实践”的一体化培养培训模式,打造“能生产会教学”的育人团队。支持省重点技师学院建设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孵化一批技能特色创业项目。鼓励学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双元制培养交流合作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实习基地,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技能人才。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的技能人才为重点,探索开展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贯通发展试点,推进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工作,打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壁垒。实施高校毕业生“强技”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锻造技能型工匠,奏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时代强音。“技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是技能型社会的共同诉求,要加快形成技能人才“有上升通道、有政治荣誉、有社会地位”的良好生态,让技能更加“吃香”,引导激励更多高技能人才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中发挥关键作用。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依法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例。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在评审评选中单列指标。推行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发布不同职业、不同技能等级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报酬信息,为企业与职工合理协商确定工资提供信息指引。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推动“以技提薪”落到实处,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以赛促用、以赛选才,深入开展“江苏工匠”岗位练兵活动,整合办赛资源,提高竞赛质量,为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落实获奖选手表彰奖励、升学、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政策,为技能人才成长搭建“畅行道”“立交桥”。创新架构成长晋升路径,出台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工作方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试点,突出技能水平、业绩贡献导向,为身怀绝技或有突出贡献的职工开辟技能晋升的新通道。完善江苏技能大奖评选表彰制度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省内推荐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在省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各类政府特殊津贴。设立“工匠日”“技能周”,评选最美工匠,创办工匠学院,讲好技能故事,弘扬工匠精神。

(作者周天楠 于娜 蒋莹单位:江苏省人才学会)

网络连接:https://www.zuzhirenshi.com/newspaper/index?newspaperId=837aa532-2a40-4639-a45a-60b93a86d930&newsstageId=753a0942-8a75-4385-94b7-c58749afa8c5&newsNum=6

夯实新质生产力技能人才支撑-阿克苏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