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新闻中心
  4. 县市新闻
  5. 详情

聚四方瑰宝 品千年风华

日期:2023-08-28
来源:阿克苏日报
【字体:

本报阿克苏讯 (记者 赵霞) 这几日,在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从东北的烙画葫芦到西北的毛毡,从京津冀的风筝到烟雨江南的木版年画,数百个非遗项目让游客直呼看不够、玩不够、买不够。

憨态可掬的兔子、灵气十足的小鹿、俏皮可爱的松鼠……在吉林展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氏草编,用乌拉草等天然材料制作出各种造型的草编装饰画、草编装饰动物深受游客喜爱。“我昨天买了两个草编装饰动物,放在房间里既有文化气息又有装饰效果,今天打算再买几个送朋友,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喜欢。”阿克苏游客李蕾说。

主销韩氏草编的吉林省琴航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的员工芦迪介绍,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由乌拉草编制成的各种摆件已经出口至北美、西欧、东南亚等三十几个国家。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带来的产品在非遗展上也异常火爆,深受游客欢迎。

在中国传统风筝各大流派中,天津传统风筝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天津展区,造型华美富丽、制作工艺精湛的风筝前围满了游客。作为天津传统风筝第三代传人翟寅却只能不好意思地向游客解释,“风筝早已售空,展台上的风筝已被订购。”

“我带了一百多个风筝来参展,结果一天半的时间就全卖完了。如果有机会再参加展会,我肯定备足风筝,让非遗好物走进更多群众的生活。”翟寅说。

在新疆展区,拜城县赛里木镇的酸奶也是供不应求。“我早就听说赛里木酸奶入口丝滑、醇香浓郁,今天买了几瓶解解馋,果然很符合我的口味。还有酸奶刨冰也是‘解暑神器’,强烈推荐。”乌鲁木齐市游客张宏说,他在非遗展上还吃了乌什县的薄饼、喝了阿瓦提县的慕萨莱斯,买了新和县加依村的乐器,真是收获满满。

拜城县文旅局非遗办主任汤莉说:“拜城县赛里木酸奶是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杏子、树莓等多个口味,深受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每天送来的几十箱酸奶都被一抢而空。”

当纳孜库姆

遇上客家山歌

本报阿克苏讯 (记者 陆雪婷) “桃花开来李花开,阿哥你回去几时来……”在非遗展广东展区,当梅州客家山歌省级非遗传承人童爱娜唱起嘹亮的山歌时,在场外观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孜库姆吐鲁番市级传承人吐尔逊·帕塔尔也被感染,走进场中,跳起了优美欢快的纳孜库姆,赢得满堂喝彩。

“跟新疆的老师一起合作表演非常开心,我们也在交流中互相进行了学习。”梅州客家山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潘倩说,经过交流,她了解到纳孜库姆是一种结合了乐器演奏、竞技表演、哑剧表演与说唱的民间舞蹈表演。2014年,纳孜库姆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展很热闹,我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欢迎,不少游客会和我们一起跳舞。这几天,我会走进不同的非遗展区,和其他省市的非遗传承人一起合作表演,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表演之后,我们还会坐下来,一起分享传承经验,共同成长。”吐尔逊·帕塔尔说 。

“新疆舞和客家山歌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让我们耳目一新,两种不一样的文化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也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来自河南的游客焦峰说。

“新疆人都能歌善舞,这一次合作只是我们两地友谊的开始,今后我们还会有更多文化方面的交流。在非遗展上,我们认识、了解了其他省市的非遗文化,今后将和其他非遗传承人一同进行文化的多元创作,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童爱娜说。

集章打卡,

解锁非遗展别样之旅

本报阿克苏讯 (记者 胡潇潇) “您好,能给我一份非遗展观展指南吗?”“好的。集齐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展区专属印章,可以到服务咨询台领取一份精美的印章贴纸哦……”

在本次非遗展各大展区前,前来打卡集章的游客络绎不绝,随处可见排队等待的集章“达人”。

“盖了章,看过的每个展区就留下了印记,这种方式好玩儿又有意义。”河南游客陶少坤说。

来自喀什的游客米热古丽·阿卜力孜是一名集章爱好者,看到几乎人手一份的观展指南后,兴奋地跑去服务咨询台也拿了一份。“每集到一枚印章,我都会去了解这个展区的非遗文化,集章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个学习的过程。集齐章后,我会好好收藏起来,算是对非遗文化的致敬。”米热古丽·阿卜力孜说。

记者发现不少游客手中拿了好几份观展指南,仔细一问,原来他们是想给亲戚朋友们准备一份礼物。

“很多朋友因为工作原因来不了现场,听说可以集章,他们都托我带几份回去,感觉很有纪念意义。我们顺道还拍了不少照片,拿到了许多展品的宣传册,可以让没时间观展的朋友也能了解这次非遗展。”阿克苏市民徐苏豹对记者说道。

“我们在上一届非遗展的基础上,对观展指南有所创新,设计了不同颜色的印章贴纸。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很怕观展指南不够用。”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展会主办方一共准备了1万余份观展指南,希望各地游客可以通过打卡集章的方式逛遍展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

探寻非遗之美·非遗传承人

吉林:排长队只为求得“一宝”

本报记者 吕娜

在非遗展吉林展区,一位老人低着头,一手不停变换钳子、锤子等工具,一手拿着铁皮借助工具来回弯折,不一会,一条生动的小鱼就出现在老人手上。这位老人是来自吉林的铁艺非遗传承人隋进才。

隋进才的身后,有用铁皮做成的饺子、红辣椒、明太鱼等,如果不伸手触碰感知,完全看不出是铁皮。

“为了参加这次非遗展,我专门制作了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狗头鱼和五道黑鱼,大家特别喜欢,已经卖出去了30多件。”隋进才笑呵呵地说。

铁皮在隋进才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随着压、绘、裁、捶、定、漆、伸、拉、卷等工序,冰冷锐利的铁皮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动物甚至人物。在隋进才的努力下,2011年,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成为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隋进才同样忙碌的还有一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编项目传承人徐小雪。只见各色彩绳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就变成五彩绳、香囊等特色绳编工艺品。“开展后,来找我做编绳的人太多了,为了不辜负大家对绳编的喜爱,我从开馆一直坐到闭馆,忙碌而快乐。”徐小雪对记者说。

非遗展期间,平氏浸膏第八代传人刘宸隆的问诊台前始终排着长长的队伍。“我每天义诊的群众有一百多人,截至目前我已经送出去了价值两万多元的膏药。没想到当地群众这么认可和重视中医,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8月26日,刘宸隆对记者说。

据了解,平氏浸膏制作技艺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经八代传承、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家经验而形成的特色技艺。2014年11月,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黑龙江:非遗展品尽显地域特色

本报记者 吕娜

“把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之上,在增加葫芦艺术价值的同时,更使这些葫芦古朴自然,别具魅力。”在本次非遗展黑龙江展区内的烙画葫芦展台前,该项目非遗传承人王猛正手持烙笔在葫芦上作画,他介绍说,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葫芦上烙画和在纸上画画不同,纸是平面的,材质较软。葫芦是立体的,表皮硬且光滑,有些甚至凹凸不平,创作难度比较大。”王猛说,“烙画葫芦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掌握电烙笔停留时间长短和火候,确保葫芦上熨出的图案层次分明、色调丰富,有质感。”

阿克苏市民孙强赞叹说:“图案内容多样、线条流畅清晰,我很喜欢这个烙画葫芦,昨天买了一个,今天准备再买三个。”

非遗展上,黑龙江省主题展厅整体设计以“禾谷成熟 非遗丰收”为核心理念。展厅设置了展示展销区、互动体验区和舞台展演区。此次共展出16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具有地域特色非遗产品近千件;互动体验区有烙画葫芦、手工布艺等传承人现场互动;舞台展演区则表演赫哲族伊玛堪、口弦琴、天鹅舞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和省级非遗项目。

据介绍,黑龙江省参展项目涉及汉族、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多民族,包括鱼皮制作技艺、渤海靺鞨绣、桦树皮画、兰西挂钱、绥棱农民画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曲艺等多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注重地域特色、创新意识和现代理念,在推广当地非遗品牌、讲述当地非遗故事的同时,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山西彩泥塑:巧手捏万物 彩泥塑人生

本报记者 刘红文

走进非遗展山西展区,张氏彩泥塑展位围满了游客,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彩泥陶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不一样的缤纷世界。

“从小我就跟着爷爷学泥塑,梦想着用泥巴捏出我见过的所有动物、人物。”太原市市级彩泥塑非遗传承人张艳云介绍,泥塑俗称“彩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泥塑艺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历经千年,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张艳云抓住参加各种手工艺展销、参赛的机会,在交流中博采众长,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泥塑路。“我发现,软陶可以弥补泥塑、面塑等的材料缺陷,可塑性、柔韧性、延展性更强,可反复使用,烧制成型后还不怕水、不褪色、不怕摔。”张艳云说,随着学习的深入,她的文创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2023年,张氏彩泥塑被列入山西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本次非遗展上,张艳云带来了憨态可掬的晋虎、精美的旗袍书签、活泼可爱的放牛郎、圆润饱满的兔儿爷等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软陶作品。

“拿‘岁岁平安虎’来说,我在老虎的尾巴和身体部位增加谷穗造型,取谐音寓意‘岁岁平安’。”张艳云向每位游客细细讲述每一件软陶作品背后的故事。

河北京绣:一针一线绣芳华

本报记者 刘红文

本次非遗展上,不少游客走进河北展区,一睹龙袍“真容”,纷纷被其精巧的做工和秀丽的图案所折服。

“京绣的华贵,首先体现在材质上,一般选用最好的绸缎作为面料,绣线除了以蚕丝所制成的绒线外,还以黄金、白银锤箔捻成金银线大量用于服饰绣品中。”河北保定市级京绣传承人田丽说,绣制这件龙袍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其价值达10多万元。

田丽在现场向游客们介绍,京绣又称为宫廷绣或宫绣,与景泰蓝、玉雕、牙雕等并称“燕京八绝”。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主要是为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清代以后,京绣更为兴旺,一针一线都渗透着帝王亲贵的豪奢。

“一件好的京绣要做到针迹平整、绣线紧凑,针脚均匀,服饰内容上要做到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田丽说,京绣分为设计绣稿、扎样刷粉等七大步骤,是难得的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传统手工艺佳品,2014年,京绣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非遗展上,为让广大游客近距离目睹京绣绣制技艺,田丽不仅带来了系列京绣产品,还现场讲解京绣绣制基本技艺,让游客们与京绣有了一次亲密接触的机会,以深入了解京绣的“前世今生”。

“本次非遗展,让我有机会看到了京绣作品,华丽贵气,做工更是精巧,还了解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真是不虚此行。”游客任志强说。


网络链接:https://www.aksrb.cn/cont/202308/28/content_78591.html

聚四方瑰宝 品千年风华-阿克苏党建网